为解决大学生营养素养(NL)不足导致的饮食行为问题,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随机对照试验,比较App与App+VR两种数字干预模式的效果。结果显示两种干预均显著提升NL、自我效能和健康饮食行为,其中VR组在自我效能维持方面表现更优。该研究为数字营养教育提供了创新方案,发表于《Nutrition Journal》。
在从青少年向成年过渡的关键阶段,大学生群体普遍面临独立生活带来的饮食挑战。研究表明,这个年龄段的人群常出现高糖饮料摄入、营养标签理解不足、BMI异常等健康问题,其根源往往与营养素养(Nutrition Literacy, NL)的欠缺密切相关。NL作为健康素养的重要分支,涵盖获取、理解、分析和应用营养信息的能力,直接影响个体的饮食决策质量。然而传统的营养教育方式如课堂讲授,往往因缺乏互动性和场景代入感而效果有限。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如何利用新兴技术提升NL教育效果,成为公共卫生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高雄医学大学公共卫生学系的研究团队针对这一科学问题,设计了一项创新的随机对照试验,比较基于移动应用(App)和结合虚拟现实(VR)的两种数字干预模式对台湾大学生NL及饮食行为的影响。这项发表在《Nutrition Journal》的研究发现,两种数字干预均能显著提升大学生的客观NL测试分数、自我评价NL水平、自我效能和健康饮食行为,且效果可持续至干预后1个月。特别值得注意的是,VR组在维持自我效能改善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为沉浸式技术在健康行为干预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证据。
研究采用三项关键技术方法:1)基于Delphi法构建的台湾大学生NL评估框架,包含5大领域32个子指标;2)Unity引擎开发的VR模拟系统,复现便利店、夜市等5类典型饮食场景;3)广义估计方程(GEE)分析三组(对照组、App组、App+VR组)151名参与者的纵向数据。所有干预方案均通过专家评审和学生焦点小组讨论确保教育价值和场景真实性。
讨论部分强调,这项研究首次系统评估了VR技术在大学生NL教育中的应用价值。虽然VR未显示出全面优势,但其在强化自我效能方面的独特作用值得关注——这种信心构建效应可能源于VR提供的沉浸式情境模拟,使学习者能在安全环境中反复练习饮食决策。研究同时指出,VR开发的高成本与设备限制仍是当前推广的主要障碍,建议未来探索App+VR的混合教学模式。该成果为数字健康教育的精准化实施提供了重要启示:App更适合知识传递,而VR长于行为信心培养,两者的组合使用可能产生协同效应。
这项研究的创新性在于将前沿数字技术与公共卫生干预相结合,其形成的NL评估框架和VR场景库也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未来需要更大规模、更长周期的研究来验证这些发现,并进一步探索不同技术组合的成本效益比。随着VR设备的普及,这种沉浸式学习模式有望成为改善青年群体健康素养的新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