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至9日,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育见”力行实践队走进福建龙岩这片红色热土与发展高地,队员们深入科技创新核心区域与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先后探访龙合智能装备制造有限公司、金龙稀土有限公司、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易控智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代表性企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此行旨在通过实地调研,探寻科技赋能产业升级、红色精神引领创新的协同发展路径,引导青年学子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
实践队首站抵达龙合智能装备制造有限公司。企业工作人员介绍,公司自主研发的智能物流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核心技术如智能调度算法、高精度定位系统等,实现了仓储搬运全流程自动化,广泛应用于智能制造、电商物流等领域。尤为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前沿科技成果正成为育人的重要载体——企业将智能装备改造为职业院校实训设备,学生通过操作模拟系统即可掌握工业控制技术,让“车间技术”与“课堂教学”实现无缝衔接,生动诠释了产教融合的实践内涵。
“我们希望让技术不仅服务产业,更成为培育技能人才的‘教具’。”企业工作人员的介绍,让队员们看到科技创新在“产教衔接”中的桥梁作用。同时,企业将龙岩红色精神融入技术攻坚,鼓励研发团队以“吃苦耐劳”的韧劲突破核心部件国产化难题,目前部分关键组件已实现自主生产,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金龙稀土有限公司的科技创新实践则凸显了“材料革新”的硬核力量。作为当地稀土产业的核心企业,公司在稀土冶炼分离领域构建了完整技术体系,其自主研发的“无污染冶炼工艺”显著提升了稀土元素提取纯度,有效降低能耗,相关技术已获多项国家专利。在功能材料研发方面,公司开发的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达到国际领j9九游会真人游戏第一品牌先水平,可满足新能源汽车电机、风电设备等高端领域的需求。
“稀土材料研发周期长、投入大,我们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就是要啃下‘卡脖子’技术这块硬骨头。”公司团委负责人表示,目前团队正攻关稀土储氢材料在氢能存储领域的应用,已取得阶段性突破。这些技术突破不仅驱动产业升级,更通过与高校共建实验室,直接转化为材料专业学生的“科研实训基地”,打通了前沿技术从“实验室到“课堂”的通道,体现了科技与人才培育的深度协同。
走进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实践队参观企业文化馆,深入了解到其以党建引领绿色发展的独特路径。在企业发展进程中,党员先锋岗成为关键引擎,聚焦“矿石流五环归一”模式研发,党员带头钻研、攻坚技术,从矿石开采到加工利用的全流程里,推动智能化、高效化升级;面对生态修复重任,党员又冲锋在前,在矿区复绿、废水处理等环保实践中,用行动践行生态责任,让科技创新与环保实践始终沿着正确方向推进。
实践队队员陈展欣表示,“紫金矿业的党员先锋岗不仅扎根技术研发,更在生态保护中冲锋在前,红色精神既化作创新动力,也成为守护绿色的担当,让科技与环保同频共振。”实践队也将以此为榜样,在今后的学习实践中,努力把这种科技赋能绿色发展的理念融入行动,为推动可持续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易控智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驾驶”技术展现了科技创新的跨界活力。企业专注于矿山无人驾驶领域,其核心技术包括多传感器融合感知系统,可实现复杂矿山环境360度无死角监测,以及智能决策算法,能应对突发路况并自主规划最优路径,目前已在国内多个大型矿山实现规模化应用,显著降低人工成本,有效提升作业效率。
我们与同济大学合作的‘卓越工程师’项目,就围绕矿山无人驾驶的算法优化展开,学生在企业参与真实项目研发,毕业时已能独立承担技术攻关任务。”企业讲解员介绍,这种“技术需求导向”的培养模式,正是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典范,已孵化出多项矿山智能调度核心技术。此外,公司搭建的“远程驾驶模拟平台”,可让高校学生远程操作矿山车辆,沉浸式体验智能驾驶技术,成为连接“理论学习”与“产业应用”的创新载体。
“此次龙岩之行,是一次生动的‘三位一体’融合实践课。我们不仅看到了科技创新的澎湃动能,更深刻理解了教育筑基、科技自强、人才引领三者间环环相扣、相互赋能的战略关系。”实践队队员们深有感触。“科技创新的底色是精神传承,而文化传承的活力在于技术赋能。”未来,学院将持续深化校地、校企合作,推动更多前沿技术成果转化为优质教育资源,让红色精神成为青年学子创新报国路上的不竭“动力源”,激励大家担当强国使命。“育见”力行实践队的龙岩之行,既是聚焦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的深度调研,更是一堂以行求知、以践促悟的“行走的思政课”。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这种“科技+教育+人才+文化”的融合探索与实践,正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来源:莆田晚报 通讯员 陈墨责编:许伯英编审:蔡雪杰审核:许秋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