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哈密7月4日电(曹素妨)在新疆哈密广袤的雅丹地貌中,一场关于“未来之问”的探索正在进行。第四期“新物种”野外科考研修营汇聚了计算机科学家、自然科学家、哲学家、艺术家、工程院士等多学科九游会(J9)导师,北京邮电大学人机交互与认知实验室主任刘伟亦受邀担任导师之一。
此次“新物种”研修营不仅是一次融合科学考察、教育实验与跨界交流的野外实践,更是对“未来教育图景”的生动演练。刘伟提出的“新教育、新智能、新文明、新物种”四重概念,在科考中获得具体印证,也由此打开了理解时代变革的全新视角。
“新教育的核心,不再是知识传授,而是激发人的学习能力、思维方式和价值感知。”刘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从工业文明到信息文明,教育的形态与任务正发生深刻变化。他强调,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软能力”成为人才培养的关键——包括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这些能力是人类区别于机器、保持主体性和创造力的关键所在。
在本次研修营中,刘伟通过人机协作任务、数据感知实验、虚拟地貌建模等环节,引导营员打破传统分科壁垒,将工程、认知、艺术、自然科学融为一体。“只有通过跨界协同和真实问题驱动,才能真正激发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他表示。
“生成式AI的加入,也让研修营的学习模式大为不同。”刘伟介绍道,在实验教学中,AI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多角度问题分析和决策建议,还能通过自然语言交互帮助学生梳理思维路径,提升科研表达能力。他认为,未来的教学是师、机、生的共创结构,是一个虚实融合、个性伴随的学习生态系统。
这背后,是“新智能”所驱动的技术革命。刘伟指出,人工智能不仅赋能教育内容生成、过程监控、资源匹配等方面,更以知识图谱、深度模型等方式构建起一种新的“知识基础设施”,改变了人类获取知识的方式。他以医学教学为例解释“学生可通过虚拟手术模拟系统,在零风险环境下开展高精度的技能训练,从而显著提升临床判断与操作能力。”
谈及“信息文明”,刘伟认为其本质是基于数字化、网络化与智能化基础上的社会整体跃迁。从以物质制造为主的工业文明,走向以知识和智能为核心的信息文明,将是未来几十年全球共同面临的重大转型。而如何直面,正是这场转型的最前沿阵地。
他提出,信息文明将重构社会方方面面的制度安排、内容组织、各类关系。以教育为例,平台型教育资源、个性化学习路径、全球知识整合、实时反馈机制,将逐步替代工业时代的“班级制”“标准化课纲”与“一刀切评估”。“这不仅是工具层面的变化,更是认知范式的切换。”刘伟说。
在国际视野下,刘伟倡导中国要积极参与全球数字化转型进程,与各国携手共享数字文明红利。他表示,“信息文明时代,中国要在AI赋能千行百业中走出中国特色路径,建设一批标志性项目和国际影响力平台。”
而“新物种”这一概念,在刘伟看来,并非单指某一生物实体,更是多重力量融合背景下出现的文明新形态。他说:“新教育提供人才与方法论,新智能提供工具与逻辑,新文明提供价值观与社会结构,而新物种则是这一切交汇下的产物。”
“在戈壁中行走、在无人区采集、在雅丹地貌上构建思维模型,这本身就是一次未来文明的演练。”他感慨道,“‘新物种’不只是科学实验营,它是一种文明样态的预演。”
刘伟强调,教育的最终目标,不只是适应时代的工具,而是塑造时代的主体。教育场域中的智能应用面临一种隐忧:当智能设备成为知识的“自动贩卖机”,当数据算法替代了教师的个性化引导,当虚拟交互消解了真实的情感联结,过度依赖技术与工具的教育实践,实则会将鲜活的生命异化为“数字原住民”的机械载体——他们熟练操作各种应用,却逐渐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能快速获取海量信息,却慢慢丢失了价值判断的坐标;他们适应着技术设定的规则,却在不知不觉中让渡了主体性的尊严。真正的教育,恰恰要在技术与人文的张力中锚定方向,既要善用工具拓展认知边界,更要守护心灵的完整性,让每个受教育者既能驾驭时代的工具,更能成为定义时代的主人。刘伟表示:“真正的未来教育,是让每一个人,都能成为人类与智能共同成长的节点。”
在科考营的“星空对谈”环节,刘伟意味深长地表示,只有不断探索人与技术的边界,才能回答“未来之问”的真正命题。(旻宏对此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