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大流行期间欧洲本科护理教育的变革与延续:基于健康系统科学视角的比较研究
本研究针对COVID-19大流行对欧洲本科护理教育(UNPs)的冲击,通过比较9国护理课程体系,揭示了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脱节的核心矛盾。研究人员从健康系统科学(HSS)视角出发,发现疫情加剧了高校与医疗系统的协作断层,促使在线%),但临床培训缺口仍存。研究为后疫情时代护理教育重构提供了跨国家证据链,强调HSS整合对培养系统思维护理人才的关键价值。
当COVID-19大流行在2020年初席卷全球时,欧洲各国的本科护理教育(Undergraduate Nursing Programs, UNPs)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场公共卫生危机不仅考验了医疗系统的韧性,更暴露出护理教育体系中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作为医疗人才培养的第三支柱,健康系统科学(Health Systems Science, HSS)视角下的教育整合始终存在空白。传统护理教育本就面临从医院职教模式向高校学术化转型的适应问题,而疫情导致的临床场所关闭、在线教育仓促上线、学生超员身份争议等问题,使得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的割裂进一步加剧。
为系统评估这场教育变革,由波兰卢布林医科大学Beata Dobrowolska领衔的国际团队联合欧洲护理教育发展网络(UDINE-C),开展了一项跨越9国的纵向比较研究。研究人员选取2019-2023年疫情全周期的教育数据,通过结构化网格采集各国UNPs的课程结构、临床培训补偿策略和安全措施等关键变量。研究采用Bereday-Hilker比较教育模型,结合HSS理论框架,首次从系统科学角度解析了护理教育在危机中的适应性演变。论文发表于《BMC Medical Education》,为后疫情时代护理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循证依据。
研究团队采用比较教育学的四步分析法:首先确立疫情如何改变UNPs等核心问题;随后定义9所高校为比较单元(含7个欧盟国家和2个非欧盟国家);通过UDINE-C网络收集标准化数据,涵盖理论/实践/实验课时分配、疫情三阶段的调整策略等;最后运用主题分析法识别模式差异。数据经三轮跨国验证确保信效度,并引入HSS评估框架(含价值医疗、人群健康等维度)进行深度解读。
数据显示,疫情期间78%的UNPs将护理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同等对待,导致其临床准入受限。尽管欧盟指令要求50%课时需临床完成,但首波疫情中仅捷克和塞尔维亚维持部分面授。这种一刀切政策忽视了护理生特有的感染防控能力(意大利案例显示其疫苗接种率达100%),也暴露了HSS强调的系统整合短板。
为弥补临床缺口,各国开发出在线案例研讨(克罗地亚)、高仿真模拟(英国)等替代方案。但第二波疫情后,68%的机构仍面临临床导师短缺。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多被安排参与疫苗接种等公共卫生服务(6国提供报酬),而非危重患者床边护理,这偏离了HSS倡导的真实系统体验原则。
后疫情时代,71%的UNPs保留在线授课(波兰受限国家标准),研究研讨会(英国)、导师会议(西班牙)等线上形式被固化。但塞尔维亚完全回归传统模式形成特例。更严峻的是,55%的机构报告临床安置持续困难,尤其涉及脆弱患者科室(意大利、爱尔兰),反映出医疗系统教育职能的持续弱化。
研究揭示出两个深层矛盾:一是教育系统被迫越界承担临床培训(如意大利通过延长实习补偿课时),导致HSS强调的院校协同失衡;二是学生被隔离于真实医疗场景之外(仅英国允许高年级生有偿顶岗),阻碍了跨专业协作等核心能力发展。这种割裂直接反映在学生软技能退化上——波兰数据显示患者沟通能力下降30%,意大利则报告家属沟通障碍显著。
对比2019基线国UNPs报考人数初期增长(意大利+22%,塞尔维亚+15%),但2023年普遍回落。研究者认为这种英雄效应昙花一现,强调必须通过HSS驱动的课程改革(如增加流行病学模块)维持专业吸引力。
该研究首次通过跨国证据链证明:COVID-19不仅是一场教学方式变革,更是护理教育范式的转折点。保留在线教育元素虽提升灵活性(英国实现100%在线考核),但临床沉浸不足威胁人才培养质量。研究呼吁建立院校协作的第四空间——在数字教育、模拟训练和真实场景间建立动态平衡,并将HSS原则(如系统思维、价值医疗)深度融入课程设计。正如研究者强调:简单地回归疫情前模式远远不够,必须构建抗危机教育体系,通过预置协议确保临床培训连续性。这些发现为全球护理教育在人工智能时代的转型提供了关键路标。九游会(J9)